鲁迅先生曾对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人物形象做出独到的评价交易配资网,他说:“状诸葛之智而近妖”,接着又提到“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”。这一番话深刻揭示了诸葛亮的智慧,以至于有人认为他的智谋甚至超越了常理。鲁迅的意思是,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,为了威慑敌人,他命人制作了一个木雕傀儡,最终成功地让曹魏大将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。也正因《三国演义》等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渲染,使得很多人觉得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完全碾压了司马懿。然而,我个人认为,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……
确实,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诸葛亮的才智和胆略可谓是无人能及。他早年隐居于草庐时,已经能够洞察天下大势,堪称一位远见卓识的谋士。后来的三顾茅庐,不仅展现了刘备的诚意,也让蜀汉从此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,奠定了未来的霸业。刘备去世后,蜀汉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,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支撑着整个国家,历尽数十年的艰难时光,几乎没有休息过。在这一过程中,他发起了五次北伐,每一次都取得了显著的战果。
展开剩余77%相比之下,司马懿虽同样是曹魏阵营中的一员重臣,也堪称一流谋士。魏明帝曹叡在与司马懿的对话中曾高度评价他,称“西方事,非君莫可付者”,意即当时曹魏内部无人能像司马懿一样处理蜀汉事务,尤其是在对抗诸葛亮的战略上。许多人之所以认为司马懿是“诸葛亮手下败将”,其实更多是受到了《三国演义》小说的影响。在演义中,公元228年,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,却因“空城计”被诸葛亮巧妙吓退,司马懿当时慌乱撤退,导致了小说中他被冠以“手下败将”的称号。
然而,翻阅正史《三国志》及相关史料,我们可以发现,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真正对决并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简单。真实的战斗发生在公元231年。当时诸葛亮带兵出祁山,正逢曹魏大都督曹真因病卧床,蜀军抓住机会,围困了曹魏的两名将领贾嗣和魏平。得知此事后,司马懿从宛城急调西线防备,准备迎战诸葛亮。史料记载,这场战斗可分为几个阶段。
首先,司马懿带领大军接近祁山,准备与蜀军决一死战。但另一名魏将张郃建议将军队分为两路,前军与蜀军作战,后军守住雍城和郿城。司马懿坚持集中兵力,决定直接攻向诸葛亮的大营。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的动向后,迅速作出反应,带兵避开了正面冲突,先行赶到上邦。上邦防守力量薄弱,诸葛亮利用速度优势,率先占领了这一战略位置。
司马懿决定追击,但他依旧保持冷静,直面军中将领的反对意见,仍决定带兵追赶。他认为,诸葛亮一向谨慎,必定先安营扎寨,而这需要一些时间。只要司马懿快速行动,便能够与诸葛亮展开决战。当司马懿抵达上邦时,果然,蜀军的阵地还未完全搭建,诸葛亮的大营才刚刚搭建起来。司马懿果断抓住这一机会,控制了局势。
接下来的战斗进入了第二阶段,虽然双方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,但没有明显的胜负。司马懿决定收兵,扎营待命,而诸葛亮也选择撤退,带领全军回到祁山。司马懿则继续追击,最终双方在卤城展开了对峙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诸葛亮以巧妙的战略占据了两座山头,中间断了一条河,将司马懿的主力引入了自己的“口袋阵”。然而,司马懿并未急于展开进攻,而是先设立了比蜀军大营还坚固的防线,强势固守,等待援军。
最终,尽管两军并未有明显的胜败,司马懿通过稳妥的防守迫使蜀军撤退。从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局来看,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战场上各自展现了自己的智慧与战略眼光,谁也未能完全压倒对方。
在随后的几年里,诸葛亮不断发起北伐,然而司马懿则选择稳固防守,尽量避免正面交锋。诸葛亮在某些时候,采取了巧妙的心理战术和军事手段,例如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妇人衣服,以激怒敌人,但司马懿毫不动容,反倒从中看出了诸葛亮的疲态。最终,诸葛亮未能忍耐病痛,过度劳累导致在234年去世,留下一段未完的北伐遗憾。
可以看出,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,深知如何拖延时间并消耗蜀军的力量。虽然他大部分时间处于防守状态,但他总能巧妙地应对诸葛亮的奇谋异计,用最小的代价保卫了魏国西部边疆。事实上,司马懿深藏不露、心思细腻,在很多方面的谋略上,与诸葛亮几乎不相上下。
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也是他们军事和政治手段的直接反映。诸葛亮直率、正直,倾向于秉持“君子之道”,而司马懿则深藏城府,善于隐忍和玩弄权术。这使得司马懿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,能够通过权谋和伪装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。
尽管人们普遍将诸葛亮视为道德楷模,司马懿则被描绘为奸诈小人,但两人的才智与手段往往难以一概而论。从历史长河来看,诸葛亮的坚持和聪慧,以及司马懿的沉稳与耐性,都为他们的军事生涯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。
诸葛亮的“君子风范”虽值得敬佩,但也让他在五次北伐中未能取得最终胜利;而司马懿的“深藏不露”反而帮助他稳固了地位,最终为曹魏、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。无论如何,两位历史人物都堪称一流的军事谋略家,值得后人尊敬与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旺鼎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